今年立秋,準確時間是8月7日16時20分,屬于民間所說的“晚立秋”。當天,多個城市的高溫創(chuàng)下記錄,湖北更是發(fā)出了高溫紅色預警。“秋已立,暑難消”。武漢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徐雙柱稱,高溫仍將持續(xù),不排除強度進一步增強的可能。
氣象專家指出,上午還是下午立秋,實際與天氣的炎熱或涼爽沒有明顯對應關系,而是由天氣形勢決定。今年“三伏天”共有40天,其中,“中伏”從7月23日開始,到8月11日結束,共計20天,“末伏”從8月12日開始,為10天。立秋時節(jié)仍處在“中伏”和“末伏”內,且秋后還有一伏,“秋老虎”威力十足。不容忽視的高溫,讓今年立秋的養(yǎng)生方法需要稍作調整。
暑氣仍盛,對老年人而言,千萬別太節(jié)省,不妨開空調降溫,空調溫度可適當設置高一些,使用空調最好每兩三小時換氣通風一次,保證室內空氣流通。高溫天氣盡量減少外出,最好不要外出晨練,改在空調房里動動,最多在晚上太陽下山后散散步,注意少量多次、及時補充水分。
“立了秋,把扇丟”。天氣依然炎熱,但起居要有“保暖”意識,雖然不用過早添衣,但像肩頸、肘膝關節(jié)處需要蓋捂一下,在空調房里尤其馬虎不得。老人、小孩和婦女應格外注意,不能貪涼,不要食用剛剛從冰箱拿出的冰鎮(zhèn)西瓜、冰飲,以免引發(fā)腸胃不適。
入秋后白天炎熱,但早晚寒氣將漸盛,虛弱人群要避免寒氣侵體。不同于長夏屬濕,入秋后燥令當時,天氣干燥,靠近暑天屬“溫燥”、靠近冬天屬“涼燥”。溫燥容易“動血”,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,如銀耳百合、蜂蜜、核桃、芝麻、梨、荸薺、蘆根等,既清熱又潤燥。
專家提醒,立秋后,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暫且“歇歇”,因為綠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,酷暑時喝綠豆百合湯尚可,但過了立秋,對于脾胃虛寒者來說,兩者結合就“太涼”了,不妨將綠豆與薏米組合。
古時也有“朝朝鹽水,晚晚蜜湯”的抗秋燥飲食良方,早上喝些鹽水,晚上喝些蜂蜜水其實在一年四季都是不錯的養(yǎng)生秘方,在立秋后尤其適合,是當季美容養(yǎng)顏、潤腸排便的簡便良方。